网上有关“上海人的上海人口”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上海人的上海人口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949年以前,上海被称为“十里洋场”,租界内曾经吸引了很多外国侨民定居。其中上层侨民(主要来自英美两国,共有1万多人)大多居住在2个租界的中西部以及越界筑路地段。在20世纪20、30年代,随着大批因国内动荡而到上海法租界寻求庇护的圣彼得堡贵族们的涌入,在法租界中段迅速形成了十分繁华且富有浓郁异国情调的高雅商业街——霞飞路。天主教神职人员在当时的上海也占很大比重。而各种各样的中下层侨民如日本人、澳葡、部分白俄难民、二战期间的犹太人难民以及在公共租界担任巡捕的印度锡克人,都主要聚居在苏州河以北的虹口区。这些外国人在1949年以后,几乎全部离开了上海。
最初开埠时的上海人口不足10万;至1949年为520万人;至2007年末,全市户籍人口已增加到1378.86万人,是解放初期的2.7倍,占全国总人口的1%。200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303万人。其中,户籍常住人口1371.04万人。全市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272人。
全市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2.72‰,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0.75‰,上海是中国第一个出现人口自然变动负增长的省级行政区;人平均期望寿命81.08岁;妇女总和生育率0.95;全市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286.83万人,占户籍人口20.80%。上海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在中国居第一位。2007年上海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就已经达到了81.08岁,其中男性78.87岁,女性达到了83.29岁。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终身教授、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桂世勋表示,上海人平均预期寿命在发达国家中已名列前茅。
200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1921万人。其中,户籍常住人口1371.04万人。
2010年末,上海全市常住人口约为230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412万人;来沪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890万人.上海城市总人口位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重庆)。2010年,上海市户籍人口人均期望寿命为82.13岁(男性人均为79.82岁,女性人均为84.44岁)位居全国第一。
201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3207万9529人。
上海是一座特大城市,2015年末2400万人口,据统计2015年常住人口下降了10-15万,主要因为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随着产业外迁而离开。这符合特大型城市发展方向,也符合去除特大城市非核心功能的方向。“十三五”时期,上海的人口控制目标是2500万。既要控制人口,又要吸引人才,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整整25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很多上海的青年被发放到大陆各地,也改变了其他地区的人口组合。文革结束后,上海的知青又陆续调回上海。1990年代后期,上海再次成为移民城市的目的地。大陆各地有很多人搬迁居至上海。台湾、香港人在沪常住的数目亦众多。由于很多外国公司在上海常年设有办事处,所以很多外国人也常年定居上海。小部分犹太人也仍然在上海经营家族生意,为上海带来了更多商机。
上海身份证号码人口、上海身份证人口、上海户籍人口和上海人口的关系
在城市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日常谈论和迷惑的人口概念无非就是这些:一个地区的人口、户籍人口、身份证人口、身份证号码人口。
从法律上而言,在上海行政区域内定居或出生并且取得户口的人都称为上海人。但从人口来源上说,上海人人口仍有若干分类与区别,基本可以分为原住民、郊区人、老移民、新移民四大类人口。
但在计算上海人口时还要包括来沪的外来流动人口,这样就诞生了上海人口。
2010年末,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上海人口为23019148,约230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412万人,来沪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890万人。上海城市总人口位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重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使用的常驻人口=户口在本辖区人也在本辖区居住+户口在本辖区之外但在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待定(无户口和口袋户口)+户口在本辖区但离开本辖区半年以下的人。)
2302万是上海人口,1412万是上海的户籍人口。原住民、郊区人、老移民以及新移民构成了上海的户籍人口。其余的上海人口则是未获得上海户籍的流动人口构成,他们同样是上海人口。虽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上海人,但只要对上海有归属感和认同感,那么不必拘泥于表面的名称符号,上海人口也有你的一份,你也是上海人。所谓一个城市的海纳百川也就是这样的意思。
在这1412万的户籍人口中新移民由于出生地非上海,所以没有上海身份证号码(不包括他们新出生在上海的后代)。因而上海身份证号码人口必然是低于1412万的户籍人口。至于上海身份证人口就是户籍人口,因为你的户籍或者说户口落在上海后,你的身份证的一些信息(签发机关,有效期限等)就彻底上海化了(尤其是二代换证时),也就是上海身份证了。至于身份证上的公民身份号码还是表示出生地的信息,而非遵循上海的公民身份号码的规则(如开头号码等)。
故上海人口 = 上海户籍人口(=上海人人口=上海身份证人口=上海身份证号码人口+非上海身份证号码的大部分新移民人口)+外来流动人口。
总之,影响着上海身份证人口数的因素有:历史变迁,上海飞地,上海知青等。 身份证补注:
310102 上海市黄浦区(原南市区)
310103 上海市黄浦区(原卢湾区)
310108 上海市静安区(原闸北区)
310111 上海市宝山区(原吴淞区)
310119 上海市浦东新区 (原南汇区)
310220 (原上海市)
310221 上海市闵行区(原上海县)
310222 上海市嘉定区(原嘉定县)
310223 上海市宝山区(原宝山县)
310224 上海市浦东新区(原川沙县)
310225 上海市南汇区(原南汇县)
310226 上海市奉贤区(原奉贤县)
310227 上海市松江区(原松江县)
310228 上海市金山区(原金山县)
310229 上海市青浦区(原青浦县)
310230 上海市崇明县
上海由于多次经济规划和行政规划(如并区和撤区,区域资源整合等),上海居民身份证号码呈现不连续的现象。若今后崇明县变区后,又会出现新的身份证开头号码。
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我们所说的上海人,通常意义上是指出生在上海的人,他们的父辈或祖父辈,以前从外地迁来上海居住。这也就是我们大家经常在讨论的那一部分上海人。这是狭义上的上海人。广义上的上海人,是指居住在上海的人。这除了刚刚提到的老移民以外,还包括本地人和新移民。有一小部分上海人,被称为本地人,他们的祖籍就是上海人,是真正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这部分本地人,一般居住在上海的郊县,很多都是务农。20世纪初在上海作为一个都市而发展的早期阶段,他们并没有起到很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有很多本地人在各行各业都做的很出色,是上海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外有很大一部分上海人,可以称为新移民。就是出生在外地,由于种种原因迁到上海定居的人。这一部分人的成分比较复杂。有学历不高出卖体力劳动赚钱的,有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有海外移民,也有知青子女等等。
先来说说这个狭义上的上海人——上海老移民。这部分人当初的构成结构其实也和现在的新移民一样。在上个世纪初,各色人等聚集到上海,鱼龙混杂,文化知识的差异和贫福差异都很大。苏北,就是江苏过了长江以北地区过来的人,当年大部分是逃荒的难民,相对文化素质比较差,有很多就一条船撑来上海,集结在苏州河沿岸,生活质量比较差,也没什么文化。渐渐这些难民从船上移到陆地生活,分布在黄浦江苏州河沿岸的一些棚户区。棚户区比较集中的地方,比较有名的就有以前的南市区等地方。比棚户区好一点的住宅,有一种大家都知道的石库门建筑。它有点类似四合院,使用功能的设计是为一户人家居住考虑的。但是由于住房的紧张,往往是大房东把房子租给二房东,二房东再转手把房子租给三房东,结果是一幢房子里住满了很多家互相不认识的家庭,由于住宅使用功能上的欠缺,造成邻居间的关系特别微妙。一方面有很多家庭完全没有个人隐私可谈,另一方面又要为每日的生计和邻居斤斤计较。这样现实的环境造成一个状况,那就是,不计较的人,就是被淘汰的人。这是上海平民的典型代表。另外还有几种比较有特色的建筑类型,比如,旧式里弄。这是一种老式弄堂。还有一种,叫新式里弄,设计上比旧式里弄宽敞一些。这种类型的房子在租界比较集中,一般的公司职员或做小生意的,大多居住在这样的房里。大概可算当时的中产阶级住宅。租界也集中了一批文化人,比如鲁迅就搬过好几个住处。住得更好一些那就是花园洋房了。这些老洋房一般都是大户人家私宅。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住宅,到了解放以后特别是文革以后,都变成了 72家房客聚居的状态。房屋主人大多已经不在,原有的住宅被大量平民占用。在这种居住环境下磕磕碰碰在所难免。可能是激烈的生存竞争和狭小的生存空间使然,造成了老上海人的排外、狭隘和区域歧视。这些习性随着住房条件的改善和教育的普及,已经越来越少。随着教育的普及和对外开放,老移民中很大一部分知识分子都选择出国,求学、工作、定居,似乎成为一时流行。与此同时,大量新移民涌入上海。面对到大部分有着老上海平民习性的上海人,新移民们感到压力和不被认同。最典型的不认同,可能就是难以理解上海方言。其实上海话在每个不同的阶层都有一些不同的用法,虽然大部分上海话都是通用的,但是有些词汇在不同的区说法就不太一样。即使是一个老移民的后代,可能也不能听懂一个本地人的方言。此外还有很多苏浙地区的外来人员,他们说的方言也是吴越语系,对北方人来说听上去几乎是一样的,但是一个上海人有可能完全听不懂他们说的是什么。但是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生的那一批上海人,已经非常习惯于讲普通话,即使他是一个典型的老移民后代。
再来说说真正的老上海——本地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本地人在老移民眼中,是典型的乡下人。务农出身的大部分本地人,还维持着乡民的淳朴习性。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本地人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在我身边的朋友中,就有很多高学历并且很好涵养的本地人。他们有的经商有的仍旧务农,但大部分生活富足。也有不少年轻一代开始迈入高科技领域。我接触到的大部分本地人朴素务实,尽管也被称为上海人,却没有老移民常有的那种不良习性。所以,可以这么说,斤斤计较,小夹子气,过分排外这种印象都是这些上海移民给人留下的。(自己本来就是从乡下逃难过来的还在叫别人是乡下人。。。可悲!)
最后说说新移民。这个成分复杂的大群体,是上海发展的重要支柱。有一些很特别的人,叫做知青子女,他们的父母是老移民的后代,在特殊的政治背景下,作为知识青年被下放到一些偏远的外地。而他们的子女继承父母的愿望,希望重回故乡生活。此外内地高校高学历毕业生,往往希望到上海工作。上海本地高校招收大量外地学生,很少外地学生毕业以后愿意回家乡工作。海外学成归来,现今在上海几乎已经不占太大优这造成整个上海的生存竞争更加激烈。这些大量涌入的各地人才,也造成一些具体的问题,例如住房问题、实际工作能力问题、和环境的适应问题。但是一个城市的活力也在于此。新移民们正如同我们的父辈,给现今的上海带来生机。此外也有一些社会问题产生。开放的城市也难免鱼龙混杂,外来人员的犯罪率也比较高。由于生活不稳定,人在异乡有时候也会做出在家乡无论如何做不出的事情来。
对上海人的来源做了详细的分类,旨在通过我的阐述,使大家对上海人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我不可能写得很学术,因为我不是研究上海发展史的。说了那么多,并不是要通过划分种类来辨别人的好坏。因为不管来自什么地方,只要在上海落地生根,若干年后,我们都是上海人。
关于“上海人的上海人口”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汀兰小公主]投稿,不代表盛龙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nlon.net/sn/2282.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盛龙号的签约作者“汀兰小公主”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上海人的上海人口”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上海人的上海人口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949年以前,...
文章不错《上海人的上海人口》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