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为啥蜀国比较弱还差点北伐成功”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为啥蜀国比较弱还差点北伐成功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诸葛亮是从公元228年开始北伐,到公元234年去世,诸葛亮北伐时,曹魏的敌人并非只有蜀汉一家,曹魏的南边和东南是孙权的东吴政权,曹魏与东吴有着上千公里的国界线,东吴孙权才是曹魏最大的敌人,曹魏也将最多的军队放在与东吴交界的国界线上,这条防线消耗了曹魏超过50%的实力。
曹魏的北边是公孙氏盘踞的辽东,当时的***是公孙康,公孙康强大时,一度攻破了朝鲜半岛上的政权高句丽的国都,虽然公孙康在曹操时代就斩杀了袁绍儿子袁尚和袁熙向曹操请降,但公孙氏对于曹魏是时降时叛,一度是曹魏北方一股不稳定的势力,谁也不知道,公孙氏会不会在诸葛亮北伐时,骚扰曹魏的北部边境,因此曹魏需要将15%的实力放在北方,以防备辽东公孙氏。
曹魏的西边及西北边是匈奴、鲜卑、乌桓等少数民族,尤其是鲜卑和乌桓,表面上臣服曹魏,实际上同样是时叛时降,比如曹操在世时,乌桓无臣氐就起兵反对曹魏,而鲜卑首领轲比能率领几万鲜卑兵就在边上看热闹,如果不是被曹操的儿子曹彰平定,那么指不定乌桓与鲜卑会联手攻入中原,所以曹魏还要将15%的实力放在西北防备匈奴、鲜卑、乌桓等少数民族。
三国实力对比
曹魏的西南边就是蜀汉,经过上面的分析,你会发现曹魏实际上用来对付蜀汉的实力只有20%,而蜀汉用来北伐攻击曹魏的力量基本上占到了蜀汉总体实力的70%,换句话说,蜀汉用于北伐的军队总人数差不多是7万人,而曹魏用来防备蜀汉的军队总人数是10万人,所以双方在秦岭到陇右及关中一带的对战,其实实力是差不多的。
北伐的策略
诸葛亮有了北伐的信心、北伐的旗号、北伐的时势,那么还应该有北伐的策略,从后来的历史来看,诸葛亮北伐的策略是:先攻陇右、蚕食雍凉、威逼关中、东出函谷,继而统一天下。
虽然双方的对比兵力是差不多的,蜀汉的7万人对战曹魏的10万人,其实上蜀汉的人员相对集中,而曹魏的10万人分散到整个关中、雍凉、陇右一带,人员分散,因此在某一个蜀汉预设的战场上,蜀汉对阵曹魏是有局部优势的。
北伐路线图
有句话叫: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因为蜀汉选择的是进攻,所以蜀汉可以预设战场,可以声东击西,各个击破,这对于实力相对较弱的蜀汉来说,实际上是一种有益的策略,所以蜀汉想要北伐,就要出其不意的进攻,就不断地主动挑起战争,包括后来的姜维前后进行的11次北伐,直到蜀汉灭亡的前一年,姜维都在率军北伐。
蜀汉的战争经济
打仗是要花钱的,是要消耗粮食的,蜀汉的钱和粮食从哪里来?为何蜀汉的经济没有崩溃?
先说钱,蜀汉在诸葛亮时代大力发展了一项重要的手工业产品,就是蜀锦,这是一种用蚕丝生产的丝织提花织锦,在当时的上流社会是一种身份象征的奢侈品,不仅远销西域,而且还大量销往敌对国家,比如曹魏,诸葛亮自己也说过:要想打赢北伐之战,只有大力发展蜀锦才行。
于是蜀汉大量的百姓参与到制作蜀锦上来,基本上蜀汉百姓除了种地就是制作蜀锦,蜀锦又非常值钱,这为蜀汉换来了大量的外汇,这些外汇又支撑了诸葛亮的北伐战争,这就解决了钱的问题。
蜀锦
再说粮食,蜀汉的地盘上有一个成都平原,这是整个益州的鱼米之乡和产粮区,早在战国时期,这里就已经是秦国的后方粮仓,并在李冰父子手中修建了都江堰水利枢纽,成为重要的粮食主产区,秦国能统一天下,益州的成都平原功不可没,到了三国时期,这里就成为蜀汉的粮仓。
除了成都平原,汉中平原也是一块粮仓,适合种地,除此之外,诸葛亮还大力发展屯田,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峙时,蜀军还曾经就地屯田,作好长期战争的准备,即使是蜀汉灭亡的前夕,大将军姜维不也是在沓中屯田吗?军队的大量屯田也解决了粮食问题。
钱和粮的问题都解决了,就解决了战争经济问题,蜀汉就能维持进行战争的资源,经济也就绝对不可能崩溃,即使到了灭亡的前夕,也没见蜀汉经济崩溃啊。
蜀汉国力那么的弱小,诸葛亮为什么还要坚持北伐呢?
首先,三国鼎立之初,在这三国当中的蜀国是国力最弱的国家,当时魏国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那么,无论从经济上,还是从军事上、人口上都与魏国有很大差距。要想生存,唯有吴国和蜀国联合,才能与魏国进行抗衡。因此才有了蜀吴联盟,因为蜀吴联合却各怀鬼胎,都想保存自己的实力,所以很难结成真正的盟友。
其次,蜀国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必须不断的进行扩张,不能坐以待毙,不能眼看着魏国慢慢的变大变强,再者当时的主要的文臣武将都在,是蜀国最鼎盛的时期,这个时候北伐或许能够成功,然而这个关键时候出现了关羽大意失荆州,蜀吴联盟破裂,不但损兵折将,更使蜀国失去了两路进攻的大好机会。幸有诸葛亮高瞻远瞩,知道如果不北伐的话,可能日后会面临着灭亡的可能。刘备在时,倾国伐吴之前,当时虽然刘备决策失误导致国力受损,但依然具备交强的进攻能力。
到后来,局势转变,蜀国国力一再被削弱。因此,蜀国没有抓住良好的北伐机遇,丧失了很多机会。诸葛亮深知不能等于坐以待毙,所以才有后来的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这样的局面。这时候的北伐,蜀国已经是有心无力了,文成武将都已经凋零,给北伐造成了很大的不利。
最后,诸葛亮北伐还有以下原因:一是为报先帝知遇之恩,完成遗愿。诸葛亮曾在《出师表》中说过,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诸葛亮为了报刘备的知遇之恩,完成山河统一的宏愿,所以他要北伐。第二,如果不攻打曹魏,蜀汉必亡,诸葛亮已经意识到,如果让曹魏有时间发展,那么蜀国和魏国两国之间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到最后定会被魏国所灭。为了自身的发展和长远的利益,诸葛亮必须北伐。
因为蜀国即便坚守四川一带,拖下去也没有太多机会能击败魏国,唯有通过北伐夺取魏国的一些土地,才能让蜀国更好的发展起来,这也是唯一的破局之法。
第一、诸葛亮的三个自信诸葛亮往往经常开展北伐,一方面是自信心自身的才可以可以完成大一统,实现“收复汉室”的理想抱负;另一方面,诸葛亮自信心地觉得蜀汉政党是汉之擒雄,自身进攻曹魏是讨逆,中国人注重“邪不胜正”,自身的获胜当然是意料之中的事。
诸葛亮恰好是根据以上两个方面的相对高度自信心觉得北伐一定有获得成功的很有可能,并且战事中,尽管军力和资本等整体实力全是获胜的主要因素,可是并不是唯一要素,如同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赤壁大战”全是以弱胜强的经典案例。并且诸葛亮觉得在北伐中,自身仅仅应对曹魏精兵的一部,并不是所有,关键对策恰当,就可以完成逐一击败,一旦提升曹魏防御就可以一边填补兵源、给养,一遍再次进攻另一方剩余的封地。
第二、魏蜀发展趋势的速率不一样曹魏由于承继了汉朝的绝大多数地界,并且由于攻占的全是中原地区等之前经济发展比较先进的地域,原本基本就行,并且曹操时期就逐渐推行屯田等对策恢复生产,因此其进步的速度远超蜀汉,而这一点是十分恐怖的。
大伙儿想一想,原本曹魏的能力就超出蜀汉,数量就比蜀汉好,假如发展趋势速率再高过蜀汉,那麼,假如蜀汉挑选轻徭薄赋,就只能被曹魏越来越远,整体实力更为难与另一方对比,最后只有等着亡国。诸葛亮恰好是看到了这一点,因此才持续北伐,与其说墨守陈规比不上奋发抵抗,说不一定也有一线生机。“明知道不可为而为之”,诸葛亮恰好是在这类趋势下,才采用了以攻为守的发展战略,持续北伐,直到病故五丈原,而这一点也是诸葛亮最非常值得大家了解和佩服的地区。
第三,蜀汉青黄不接我们都知道,在魏蜀吴三国中,蜀汉的人口数量至少,不仅是兵源少,并且各领域的专业人才也会少,因此之后才会发生“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峰”的局势。蜀汉在刘备病故后,许多优秀人才也都依次去世,诸葛亮也早已上一定的年龄。
诸葛亮见到自身的自主创业老将们一个个离开,而后边的人员又无法跟上,一方面会觉得“收复汉室”的重任愈来愈重,另一方面,也在所难免担忧自身如果有一天去世了,谁可以接到自身的重担,之后的事实上还真没有人能保证。例如他特定的继任者蒋琬、费祎、姜维等人,在综合性才可以上面没法和诸葛亮比。因此应对北伐的不成功,诸葛亮没有办法,只有一次次地重新再来。由于他知道自身一死,将没有人能担任此项工作中,而蜀汉的统治也就是时间问题。
关于“为啥蜀国比较弱还差点北伐成功”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夏云]投稿,不代表盛龙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nlon.net/sn/2301.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盛龙号的签约作者“夏云”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为啥蜀国比较弱还差点北伐成功”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为啥蜀国比较弱还差点北伐成功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
文章不错《为啥蜀国比较弱还差点北伐成功》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