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三国时期拥有过目不忘之能的张松为何不得重用?”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三国时期拥有过目不忘之能的张松为何不得重用?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三国张松:史上唯一过目不忘之人却不堪重用
在三国时期有许许多多的风云人物,大放异彩。其中有这么一个人可能被广大读者给忘记了。他其貌不扬,准确的说应该是个子矮,生活邋遢,家庭环境不好,长相奇丑。但是他却有一项常人都无法做到的技能——过目不忘,通俗理解就是记忆力不是一般的好。
张松,字子乔,刘璋的部下,益州别驾,为人短小,放荡不治节操,然而很有才干;他认为刘璋暗弱,始终认为刘璋成不了大器,自己的才能无法在刘璋这彰显,他需要等待一个机会,一个能让他一战成名的机会。经常叹息。
他终于他要的机会来了,曹操在与孙刘两家赤壁大战前夕,张松奉命出使结交曹操,刘璋怕等曹操灭了孙刘两家后继续西进灭了自己,便派出张松出使前往曹营向曹操示好。
张松此行哪只是示好啊,一门心思的向曹操推荐自己,此时曹操风头正旺,也最恨卖主求荣之人,加上张松长相实在太丑陋,三国志上描述他“额镢头尖,鼻偃齿露”,可见有多丑。曹操见到他吃饭都没胃口,边洗脚,还侧目聊天,张松也憋了一肚子委屈。当时曹操部下有个叫杨修的也想接机羞辱这个杨松,次日杨修便把曹操刚刚写完的兵书《孟德新书》给杨修看想借此给杨松炫耀了丞相的风采。
杨松比较机灵很快就明白了杨修的意图,无奈杨修不知道杨松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杨松只是用了不到半柱香的时间便把孟德新书十三篇近万字都背下来了,看完后的杨松只是淡淡一笑说:“此书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诵,何为‘新书’?此是战国时无名氏所作,曹丞相盗窃以为己能,止好瞒足下耳!”意思是这种书哪是什么新书啊,我们蜀中早就出现过了,就连三算小孩都会背上几句,曹丞相这是在抄袭而已。杨修当然不信,奈何杨松当场背诵了全文,一字不差,杨修见此状无奈了。赶紧告诉曹丞相,曹操听闻一是感觉到自己的见解居然与古人相同有点小开心;二是居然被这个丑八卦给羞辱了,把自己辛苦的大半生写的兵书说是抄袭,顿时就不开心了,一怒之下便把自己的孟德新书给烧了。
而这个杨松固然有其过目不忘的本领,但是你是去投靠曹操的啊,你在怎么有本事也你不能羞辱你未来的主子啊,可见只是智商过人,情商为零的家伙,典型的读死书。经过这么一闹曹操更是对他没了好感,看样子情商确实不咋样啊。这样一来此行不仅没有完成把自己的介绍给曹操的任务,就连与曹操修好的本职工作都没做好。这还不算啥,在杨松回来的路上,经过了荆州,这个时候刘备驻扎在此,刘备就请了他吃了顿好吃的,立马就把西川图献给了刘备,并劝刘备来夺取自己主子家的益州,自己做个内应。哎,你说这事干的,此事很快就被刘璋知道了,刘璋勃然大怒,杨松及其一家就这样被杀了。
你说杨松这事做的,虽说刘璋没有重用杨松,但是也不至于让杨松落魄,对自己工作现状不满去投靠别人完全能理解,但是也不能以卖自己主子的方式啊,何况主子对自己还可以,这是典型的忘恩负义,试问这样的人哪家用人单位敢录用你啊,这是典型的不做作就不会死啊。
张松(?-212)
字永年,蜀郡(治今四川成都)人。
益州别驾。其貌不扬,身长不足五尺,但却有过目不忘之能。虽身为刘璋之臣,但认为刘璋对己不加重用,心下不满。奉刘璋的命令前往许都,联络曹操以防张鲁,却于临行前在身上暗藏益州地理图本,欲寻明主以献之。在曹操主簿杨修的面前展示自己过目不忘的能力,背诵曹操所作《孟德新书》,得到杨修的叹服;而曹操得知此事后,便将《孟德新书》烧毁。此后张松由于言语间侮辱曹操,讽刺曹操经历的种种败绩,而被曹操下令乱棍打出。张松于回程路上经过荆州,得到刘备的礼遇,因而将地理图本献给刘备,与孟达、法正一同为刘备取蜀的内应;回到成都后又力劝刘璋迎刘备入蜀。刘备入蜀后在庞统的建议下假意归还以趁机取涪关,张松以为刘备不欲图益州,写信劝阻,被兄长张肃发现,将其告发,张松全家被杀。
关于“三国时期拥有过目不忘之能的张松为何不得重用?”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百里熙苒]投稿,不代表盛龙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nlon.net/sn/1355.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盛龙号的签约作者“百里熙苒”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三国时期拥有过目不忘之能的张松为何不得重用?”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三国时期拥有过目不忘之能的张松为何不得重用?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
文章不错《三国时期拥有过目不忘之能的张松为何不得重用?》内容很有帮助